核技术应用是核能和平利用的重要典范,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开展和民生福祉,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
现在,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开展还存在哪些瓶颈?未来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力?就上述问题,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泳江。他表示,核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下一步建议从国家层面持续强化核技术应用产业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强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打造核技术应用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能传媒:您今年的提案关注点有哪些?
韩泳江:我今年的提案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聚焦核技术应用产业。应该说核技术应用产业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综合性的产业,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也符合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同时,核技术应用产业是典型的高科技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我也建议应进一步强化顶层统筹和创新支持,有助于核技术应用产业实现高质量开展。
另一方面聚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创建了国家层面的科学技术委员会,统筹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有助于。现在,面对整个国际竞争的态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国际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更深层次的技术竞争,都是高科技的竞争。近年来,我们国家一些重大的、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成果转化方面,成果能够直接转化成产业或者产品,有助于国民经济开展方面还略显不足。为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深入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要求,有助于高质量开展,结合近几年中国宝原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开展的实践,尤其是结合威九国际股份作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应用的一些先进的、典型经验,我从科技创新和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时间是更好地落实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议在一些应用性研究方面,更好地落实企业作为应用研究业主的模式,在项目的立项、初期和一些主要的研发技术参数的确定、研发路径和未来市场推广的统筹方面,企业从一开始就介入并主导项目研发进度,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项目在“0-1”的突破以后,实现从“1-100”的转化,能够真正地形成产品、形成产业。二是建议在企业层面培养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熟悉科技研发的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并建立技术经理人培育机制,将技术经理人纳入国家职称评定体系,转化效果与薪资待遇挂钩,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持续性。
中能传媒:现在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在开展中还存在哪些挑战?我们应采取哪些举措加以应对?
韩泳江:核技术应用产业在国际上的开展已非常广泛,在欧美国家开展基础非常好,我国的核技术应用产业近几年也有快速开展,但是与欧美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整个行业的开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在产业的顶层设计方面还有不足。核技术应用产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多管理部门的、交叉的复合型行业,在总体、顶层的统筹设计和产业开展的引导方面还存在不足。二是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也有待提升。比如,核技术应用产业无论从基础研发、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协同等方面都还有一些要去着力解决的问题或短板。
所以我认为,一是要从国家层面持续强化核技术应用产业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提升产业开展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方向性。依托核工业主管部门设立核技术应用产业开展主管组织,负责全产业链的监督管理以及与有关部门、企业的联络协调,打通产业与环保、运输、公安、卫健、食药等其他行业的管理衔接。同时及早制定符合国情、有利于技术革新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开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开展的重点方向和布局领域,并参照《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开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更多核技术应用细分领域的中长期开展规划类指导文件。
二是进一步加强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设立核技术应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基础、前沿、高价值的核技术应用研究;建设一批突破型、平台型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科研组织,或者是科研设施集群。比如,在同位素制品、原创性核药、高端医疗装备、先进探测器和加速器、精密核仪器仪表等相关领域,都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召开研发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有助于,打造核技术应用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为产业开展注入强劲动力。